产品定位
依靠邮政储蓄目前单一的低收益业务,难以实现邮政储蓄银行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扩大业务品种,更新业务产品。邮政储蓄只办理居民个人储蓄业务,这一点决定了邮政储蓄银行的产品应该定位于居民个人金融产品,开发适应居民个人经济活动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如个人贷款业务、居民教育储蓄、个人信用卡业务、个人支票及其它的个人金融中间业务,其中个人金融中间业务和个人贷款业务将成为继储蓄业务之后的另两项支柱业务。
办理个人金融中间业务通常不需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金,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收入不受存款规模的限制和影响。一般个人中间业务成本是柜台业务成本的70%~80%,而个人中间业务万元的手续费在20~50元/次,是单笔存储业务收益的4倍以上。目前,中间业务已经成为国外一些大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发达国家,中间业务收益率已经超过30%,是贷款收益率的3倍多。美国提供中间业务服务的最大10家银行中,平均有32.5%的收入来自中间业务,花旗银行纯利的40%以上来自中间业务。个人中间业务还具有产品种类丰富、客户群分散、金额相对较低、大大降低经营风险和资金压力等优点,应当成为邮政储蓄银行最具成长力的业务。
居民个人小额贷款业务是邮政储蓄银行资产业务的首选,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能够取得较高的收益。一年期贷款利润在7.1%以上,是转存款利差(4.131%-2.25%=1.881%)的3.72倍以上;也比目前资金运作的收益(约3.35%~3.78%)高近1倍。第二,风险较小。目前在试点省份开办的个人小额贷款业务,要凭存单办理质押存单面额90%的贷款;本金和收益均有保证,风险基本降到最低。第三,服从国家需要。目前中国最需要资金的地方是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邮政储蓄在全国各地网点众多,正可以利用存款余额对农村发放小额贷款。按目前农村信用社的放贷规模计算,邮政储蓄余额13 000亿元,至少可以放贷10 000亿元,这将大大缓解农村资金不足的情况。第四,市场和政策的压力。邮政储蓄历来受到各大商业银行的特别关注,常常被各银行认为是“农村金融抽水机”,国家也曾对邮政储蓄“农村金融抽水机”进行过专项论证。同时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过低,信贷规模受限,所以只有定位为居民小额贷款,特别是针对农村市场的小额贷款业务,邮政储蓄银行才会有较小的压力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市场定位应以城市中低端用户和农村市场为目标
邮政储蓄银行无论推出何种新业务和新产品,一般都比各商业银行要晚,新业务在管理和经营上均存在经验不足的缺陷。目前,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根据经典的“20/80理论”,将市场定位为收入高、收益好、使用率高的高端客户,并通过收取银行卡年金、小额储蓄账户管理费等做法放弃占总量80%的普通客户。商业银行个人中间业务客户目标的空白点,正是邮政储蓄客户群体的主体,因此邮政储蓄个人中间业务的客户群更加广泛。邮政服务网点大多贴近居民生活小区,办理业务方便,也为发展邮政储蓄个人中间业务提供了平台。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网络和客户群,为邮政储蓄发展个人中间业务提供了广阔天地。近20年来,邮政储蓄开拓了广阔的农村市场,农村储蓄余额达到4 700多亿元,占36.15%;农村储户在1.8亿户以上,占58%;汇兑业务中农村客户约有3.1亿户,所占比重高达72%。在城市,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市场相对较小,具体的目标客户群是城市的工薪阶层、个体经营户,且在服务、产品、支撑等方面不具有优势,所以农村市场才是最主要的。农村金融市场有以下特点:业务量大、单笔数额小、客户对服务要求较低、客户自身信誉度较高、竞争激烈程度较低、竞争对手较少、业务需求和潜在需求巨大、国家对农村市场在政策上略有倾斜和季节性强等。这些特点决定了要在农村市场取得优势的金融企业应具备以下优势:地缘优势、网点众多、与客户接触频繁、对农户了解、资金充足。而邮政储蓄银行基本具备这些优势,利用在城市或小城镇吸收的约8 300亿元储蓄余额,到农村办理小额信贷业务,农村客户再用这些资金到城市或小城镇消费、购买农资等,甚至直接通过三农服务站购买农资产品,使邮政储蓄和邮政企业的网络、地缘等优势实现共享,实现双赢。所以,只有在农村市场才能显示出邮政储蓄银行的比较优势,有利于业务发展。农村市场的主要目标客户应集中在“六大户”,即打工户、求学户、经商户、种植户、养殖户和运输户等。
以农村包围城市,将邮政储蓄银行打造成个人金融服务专家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与城镇的差距日渐缩小,中小城市乃至小城镇向大中城市发展,所以,通过产品的创新、经营和在中低端客户群特别是农村市场的发展,邮政储蓄银行可以实现业务市场的延伸发展。邮政储蓄银行的产品只能针对居民个人,所以其产品创新和经营的目标就是要在个人金融服务上领先一步。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企业不景气,对公贷款质量较差,易形成不良资产,风险较大。随着金融经济在个人和家庭生活领域的不断深化,对个人金融业务尤其是以支付和理财为主要功能的个人金融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市场上正缺少专业的个人金融服务提供商,邮政储蓄银行如果针对这一市场进行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凭借现有客户基础及资源、技术优势进行专业化经营,一定可以一鸣惊人,取得个人金融业务的竞争优势并占领市场。
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国家的业务政策不会进一步放宽,至多允许办理个人小额信贷业务。要实现高速、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以个人金融需求为出发点,开发个人金融产品特别是以支付和理财为主要功能的个人金融产品,针对中低端客户和农村市场开展市场营销。也只有这样,邮政储蓄银行才能逐步壮大并与各大商业银行竞争,在更广阔的市场发展业务。
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策略
扭转观念,加强宣传
从目前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情况看,中国邮政并没有注意到个人金融业务的潜力和发展前景,所以扭转传统观念是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第一要务。借助市场调研和咨询机构,正确分析潜在市场和群众认知度,并将自上而下的学习、推广与自下而上的分析、认识相结合,让基层单位在对比中自觉发展个人中间业务。
据市场调查,有23.8%~29.2%的群众不了解邮政储蓄业务,36.8%~42.9%的群众不知道邮政储蓄绿卡等个人中间业务。所以加强邮政储蓄特别是邮政储蓄中间业务的宣传,是发展邮政储蓄个人金融中间业务的前提。中国邮政需要借助传统媒体和网络科技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充分利用目前邮政服务“三农”的大好形势,在农村进行大规模宣传。
完善产品,推出新产品
国际通行的个人金融业务有38类近400个品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开办了23类260多个品种的中间业务,而邮政储蓄个人金融业务只有7类160余个品种。因此,邮政储蓄银行首先要在完善个人金融产品上下功夫。完善的金融产品设计是争取中国人民银行支持和批准的重要条件,也是争取市场的需要。邮政储蓄开发个人金融中间业务产品要从守法、严谨出发,借鉴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结合自身优势,针对客户需求,总结绿卡业务的功能和经验,推出“银联绿卡”以外的个人金融产品,并不断更新和发展。
为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要,邮政储蓄银行必须设计完善各种个人金融产品。不仅要开发与支票、本票、汇票具有同样功能的邮政储蓄个人支付凭证,还要着眼于办理外币业务的发展趋势,开发能够用于外汇结算的信用证、外币银联卡等产品。根据金融中间业务产品具有交叉性的特点,我们的产品也要整合理财、汇兑、结算、投资等功能。
根据市场定位,积极强化营销措施
根据邮政储蓄银行针对城市中低端客户和农村市场个人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位,采取强有力的营销措施,实现业务扩展。
推行客户经理制,针对不同客户群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强化营销。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等方式,组建具备较高业务知识水平、业务操作技能、业务能力、市场能力、沟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客户经理队伍,根据客户群体、区域差别、市场形势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营销、业务整合。城市网点继续做好发展代发工资单位的代收代缴业务以及大中专学校工作,集体发放、宣传刷卡消费及其它中间业务产品的功能;发展特约商户、签约商户和联名卡,改善受理环境,为客户提供更方便的增值服务;调整POS、ATM等设施的布局,提高金融产品的使用方便性。充分调动农村网点人员的积极性,向农村“六大户”宣传、推广、发放绿卡,大力推进异地结算类中间业务的发展;逐户排查比对,认真落实向邮储代收代发客户推广一户一卡的工作。
储备人才,提高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邮政储蓄银行仍然要靠原有的邮政金融从业人员办理业务。当邮政储蓄转型为全国性商业银行后,就失去了原有的保护层,市场竞争会更激烈,人员素质和人才储备情况将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邮政储蓄从业人员目前的情况与各大商业银行差距较大。邮政储蓄银行的中高级人才储备远远落后于其它商业银行。对金融管理、经营、会计、财务管理、计算机及市场营销等专业人才,应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吸收引进等方式进行储备,特别是加强培养自己的ATP(注册金融理财师),为高层次的客户和优质客户提供差异性服务,保持旺盛的市场竞争力,为将来进入城市拓展高端客户业务奠定基础。
邮政储蓄银行挂牌营运后,也需要继续发挥“银行+邮年邮政金融从业人员与部分商业银行的对比政”的优势,借助网络科技强化服务系统平台的整合,拓展服务范围,加大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并通过优化服务界面等措施,提高服务设施运行的稳定性。加强人员培训,加大人才吸收和储备力度,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向客户提供优质的3A(Anytime、Anywhere、Anyway)服务。
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健全个人信用评估体系
个人金融业务的客户构成复杂,牵涉的业务相互交叉,关联部门多,所跨区域广,并且大部分中间业务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使得许多业务的开展不能在财务报表上得到真实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人员对中间业务的潜在风险做出正确的认识、分析和估算,不利于进行有效监督与管理。
目前我国银行缺乏一套系统地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技术手段,也没有像对企业那样的资信评估方法,很难了解借款人的信誉、品德、收入水平和还贷能力,很难确定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并且没有建立完善的个人债务追索、托收机制。邮政储蓄银行要解决这一问题仍然离不开邮政网络,通过投递人员收集各类客户信息,建立自己的资信评估系统。
要防范个人金融业务风险,单有资信信息系统是不够的,还要建立自己的客户信用档案、信用评估体系,并在法律的保护下,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同时,邮政储蓄银行内部的风险控制也要同步加强,如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强化监督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以促进个人金融业务的稳定、健康发展。
转载请注明:阿超的杂记 » 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取向及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