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临近,不断有市民收到各家银行发出的理财资讯,称一个月期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可达3%,3个月的收益率可达5%,是活期收益的8-13倍。真的有此等好事?
这样的疑虑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很多投资者向理财经理购买投资产品都是冲着银行的信誉去的,本身并不清楚产品是银行自己的产品、银行代销产品和非代销产品。在年末多种理财产品收益见涨的情况下,小心掉入银行理财“收益率”陷阱,是投资者的一堂必修课。
揽客短信天花乱坠
“我行发行91天预计年化收益5%的理财,欲购从速。同样91天,5万元活期收益仅为47元。”12月中旬,在长沙一家公司上班的牛芳告诉记者,“一天就收到3条类似的信息,有点动心”。
另一位市民张伟透露,早些时候一位银行的员工向他推销一款年收益率高达10%的投资产品,并强调本金如何安全收益如何有保障,他还真的动心了,计划元旦过后正式签合同。但最近某银行理财经理私卖投资产品致使投资者巨亏事件,让他改变了主意,“收益率是高,但万一亏了银行会担责吗?”
提醒:对于投资者来说,如何分辨银行代销产品和非代销产品,以及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非常重要。而银行方面并不允许员工私自接单,假借银行名义销售其他产品。
真实收益率不如预期
很多理财产品着重宣传最高回报率,实际上这是在最乐观的情况下获得的一种可能的回报。不能兑现也未必有人会负责。
即使有保底收益,投资者还要考虑利息周期、资金的流动性和机会成本等因素。如果保底收益低于通货膨胀率,到期赎回时有可能实际上是亏本的。比如,某银行推出的一款黄金挂钩产品,保底收益率每年0.5%,但如果通货膨胀率为3%,实际上还需要2.5%的收益率才能真正保本。
提醒:在分析各种理财产品时,首先要注意收益率的计算方法。如有的理财产品宣传其预期收益率为9%,而另一种产品的预期年收益率为7%,事实上前一种产品采用的是18个月的到期收益率,若把它换算成年收益率,仅为9%×12/18=6%,并不比后一种产品高。
要看清理财“身份证”
记者采访发现,市民能接触到的投资产品通常有三大类。第一类是银行自己推出的产品,完全由银行自己研发,出了问题也是由银行承担主要责任,比如贵金属产品、信托产品等。第二类是银行代销的,经过了严格审核的产品,银行不能做虚假广告帮其宣传,也不能代客操作,必须充分揭示风险,如保险、证券等。
风险最大的是第三类,即非银行自主推出、也不找银行代销的产品,这类产品有自己的销售渠道,或者是由于产品设计结构不合理,公司信誉存在问题等因素没有通过银行的审核。它们对外动辄宣称10—20%的高收益率,以招揽客户。
提醒:对于普通市民而言,辨别理财产品“出身”非常关键。三类产品中,银行的理财产品风险最低,其次是银行代销的产品。
小贴士
认准银行公章
对于投资者来说,要分辨非银行自主推出、也不找银行代销的产品其实并不难——认准公章就八九不离十了。银行的代销产品,在客户所签署的产品协议书里肯定会提及银行名字,而且客户会签名,产品投资方和银行也会签名盖章。银行作为代销主体,成为销售过程中的当事人。通常情况下,如果是银行代销的产品,为了利于监管和吸收存款,银行会要求客户购买产品的资金归集到自己银行。
转载请注明:阿超的杂记 » 买银行理财品先防收益率猫腻
